在碳排放的全过程核算中,需综合考虑能源生产、运输、使用及废弃等全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量,并结合科学方法与标准流程进行量化。以下是具体步骤和方法:
一、明确核算边界与范围
1、组织边界:确定核算主体涵盖的设施或区域,例如企业需纳入所有生产设施、办公区域及外包活动等。
2、运营边界:区分直接排放(如燃料燃烧)和间接排放(如外购电力、热力),并扩展至供应链上下游(如原材料生产、产品运输等),形成全生命周期视角。
二、数据收集与活动量统计
1、能源消耗数据:包括化石燃料(煤、油、天然气)使用量、外购电力量、运输里程等。
2、生产数据:如原料含碳量、产品产量、废弃物处理方式等,需覆盖全流程各环节。
3、其他温室气体:除二氧化碳外,还需统计甲烷(CH₄)、氧化亚氮(N₂O)等非碳类温室气体排放。
三、选择核算方法
1、排放因子法 公式:GHG排放量 = 活动数据(AD)× 排放因子(EF) 适用场景:适用于宏观层面(如国家、城市)或能源消耗为主的阶段(如电力使用)。需注意区域能源品质差异可能导致的误差。数据来源:可采用IPCC、国家标准等缺省值,或本地化实测数据优化因子。
2、质量平衡法 公式:CO₂排放 =(原料含碳量 - 产品及废物含碳量)× 44/12 适用场景:适用于工艺流程复杂且需精确核算的环节(如化工生产、钢铁冶炼),可反映设备更新后的实际排放。
3、实测法 方法分类:包括现场连续监测(CEMS)和实验室分析。前者通过烟气浓度和流速直接测量,准确性更高。适用场景:适用于重点排放源(如燃煤电厂)或法规要求严格的行业。
四、分阶段核算与整合
1、生产阶段:使用质量平衡法或实测法计算原料加工、制造过程的碳排放。
2、运输阶段:基于运输工具类型、燃料消耗量及排放因子,核算物流环节的间接排放。
3、使用与废弃阶段:评估产品使用能耗及废弃处理(如焚烧、填埋)产生的排放,可采用生命周期评价(LCA)方法扩展分析。
五、数据质量控制与报告编制
1、数据审核:对异常数据进行核实与修正,确保来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
2、不确定性分析:评估核算方法及数据来源的误差范围,优化模型参数。
3、报告内容:需包含排放总量、分阶段排放量、核算方法说明及对比分析(如年度变化),以满足监管要求或碳市场交易需求。
六、动态更新与改进
定期复查核算方法是否适用,更新活动数据与排放因子,并引入新技术(如物联网监测、AI数据分析)提升核算精度。
下面是一个具体的应用:
某制造企业核算时,先界定工厂与供应链边界,收集燃料消耗、外购电力等数据,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直接排放,质量平衡法核算生产流程,实测法验证重点环节,最终整合为全生命周期报告,并通过碳管理平台持续优化。
通过上述步骤,全过程核算可系统化、科学化地支持碳减排决策,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。
免责声明:本文信息来源于[碳排放与碳中和微信公众号],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