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5日,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,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,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统筹产业结构调整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,推进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发展。
双碳工作总体目标
根据《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》,我国将坚持"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发展"原则,明确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%左右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重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,确保"十四五"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序推进。
核心目标是,单位GDP能耗降低3%,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,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接近40%。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,启动自愿减排交易,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。
能源结构优化与绿色技术创新
加快新能源规模化发展,推进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建设,重点布局光伏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,明确各省份新增装机目标,强化区域能源供给能力。
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推动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,支持氢能、新型储能技术应用,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,优化能源输送效率。
科技创新布局颠覆性低碳技术,重点支持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等领域,加速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。
产业低碳转型与循环经济
传统产业绿色改造,针对钢铁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降碳行动,推动制造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推广固废循环利用技术,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。
培育绿色新兴产业,发展绿色建筑、氢能等新增长点,加快发展新型储能、商业航天等绿色产业,完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,探索零碳园区建设。
科技研发支撑,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,推广再生材料使用,强化碳捕集、新型储能等关键技术攻关,依托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,建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基地。
政策保障与市场机制
完善碳管理制度,全面转向碳排放双控机制,建立全国碳市场、碳足迹管理体系及碳标识认证制度,建立零碳园区标准体系,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,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。
法规与标准建设,制定绿色建筑、交能融合等领域专项法规,加强碳排放核算和监管能力,推动立法保障。
2025年双碳领域工作方向
1.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建设,参与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,推动园区能源替代(光伏、氢能、储能)与能效提升,构建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系统。
2.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与低碳技术应用,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推进氢能冶金、碳捕集(CCUS)等深度脱碳技术。
3.碳市场与碳管理数字化服务,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等行业首次纳入全国碳市场履约,企业需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;开发碳足迹核算软件、能碳管理平台,为企业提供实时监测与合规服务。
2025年“双碳”工作以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”为主线,强调技术创新驱动、区域协同治理和全产业链转型,企业需以政策为导航,聚焦零碳制造、循环经济、数字碳管理三大赛道,同步强化合规与创新能力。政府通过“激励+约束”政策组合,从单一能源替代转向多领域系统集成,注重民生普惠与绿色产业新增长点的培育,为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性支撑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倒逼下,碳排放管理员正从辅助性岗位升级为企业战略决策核心成员。其能力边界已突破环境管理范畴,向技术、金融、供应链等多维度延伸。未来五年,具备“政策洞察+技术创新+商业转化”复合能力的碳管理人才,将成为决定企业绿色转型成败的关键稀缺资源。企业需以该岗位为支点,构建覆盖战略、运营、资本市场的全维度碳中和推进体系。
排版 张跃
编辑 张跃